2019.08.27
俗话说:“有比较才有鉴别”,“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”。比较,是鉴别事物的有效方法。语文学习中,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。贾岛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中用“敲”还是用“推”,使“推敲”的一字之比较传诵千古。王安石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对“绿”字的推敲比较家喻户晓。语文,讲究的就是咬文嚼字,推敲把玩,正如古人所言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,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例一:古诗词之比较。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?我们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品味出语言之美、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。教师启发学生:如果把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改成“西塞山前乌鸦飞”,好不好?学生马上回答:不好。因为乌鸦不吉利;乌鸦颜色黑黑的,不好看;乌鸦叫声很难听,一点美感都没有。教师再次启发:既然大家都不喜欢乌鸦,那我改成“西塞山前喜鹊飞”,好不好?学生思考一会儿回答:好像也不好。喜鹊喳喳喳地叫,好像太吵闹了,和这首词宁静和谐的气氛不协调;喜鹊黑白两色,从色彩上看也不是很美;喜鹊虽然吉祥,但喜鹊的形态不够优雅,美感不够。教师再回到词句,问:那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好在哪里呢?学生豁然开朗,纷纷抢答:江南有许多鸟,但唯有白鹭鸟更具江南风景的代表性,它体态轻盈,飞姿优美,色彩纯洁,和江南山水融为一体,是典型的江南美景。老师,我明白了,作者在选取景物时,应选取最有代表性、最有美感的景物,这样才能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充分表达出来。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,继续让学生用比较法品味词句,问道: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可以更改吗?有的说,我可以改成“梨花流水鳜鱼肥”。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:梨花是白色的,如果改成梨花,色彩上就和白鹭一样,缺少了色彩的对比。
有学生说,那可以改成“杏花流水鳜鱼肥”吗?马上有学生接着说:好像也不可以,杏花虽然色彩鲜艳,但星星点点,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。还有的学生说:不可以。从音律上讲,“桃花”是两个平声,而“杏花”是一个仄声、一个平声,读起来不好听。教师看看火候已到,顺势总结道:是啊,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从色彩上看,桃红与白鹭,青山与绿水,色彩鲜艳明丽,和谐悦目,好一派江南春景。从声律上讲,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平平仄仄仄平平,抑扬顿挫,和谐动听。再点缀上钓鱼人的青箬笠,绿蓑衣,那更是色彩丰富,美不胜收。这就是词人精心选取美景,悉心提炼文辞的美妙之处。启示:能否品味、咀嚼、欣赏语言,是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,也可称为语感。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大家都认为是美的语言,但美在哪里呢?缺乏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就很少能讲出子丑寅卯来。遇到这种场合,运用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办法。当然,语文比较法更多的是比较语言,推敲语言,从语词表达的意思、情趣、色彩、音律、意境、美感等方面去鉴别,去品味,去欣赏。长此以往,学生的语言素养越来越丰厚,学生的语感一定会越来越敏锐。例二:不同版本之比较。《开天辟地》第二段是故事的重点段,我在教学这一段时设计了这么几个环节:环节一:请找出这一段中你认为最神奇的一句话,并说说理由。环节二:你对这一段有疑问吗?请提出你的问题。此问题一出,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孩子们提出三大问题:①为什么盘古醒来就发现身边有斧子和凿子?斧子和凿子是哪里来的?②为什么大鸡蛋裂开后一丝微光透了进来,光是哪里来的?③课文中写盘古挥动斧子凿子猛劈猛凿,巨石崩裂,请问巨石是哪里来的?环节三:我出示《开天辟地》另一版本的故事,让学生比较阅读,然后问学生:这一版本的故事中有斧子吗?有光吗?有巨石吗?开天辟地万物之初,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。鸡蛋里是一片混沌,漆黑一团,没有天地,没有日月星辰,更没有人类生存。可是,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,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。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,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。这时,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,心里憋闷得慌,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很难受,又看不见一丝光明,于是,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,捅破这个大鸡蛋。盘古胳膊一伸,腿脚一蹬,大鸡蛋就被撑碎了。可是,他睁大眼睛一看,上下左右,四面八方,依然是漆黑一团、混沌难分。盘古急了,抡起拳头就砸,抬起脚就踢。盘古的胳膊腿脚,又粗又大,像铁打的一样。他这一踢一打呀,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,都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。盘古三晃荡、两晃荡,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,就慢慢地分离了。轻的一部分(阳)便飘动起来,冉冉上升,变成了蓝天;而较重的一部分(阴)则渐渐沉降,变成了大地。启示:课文《开天辟地》第二段关于盘古用斧子劈开天地,以及巨石崩裂,微光透进,这三个想象是经不起推敲的。盘古醒来怎么会出现斧子呢?像盘古这样的大神开天辟地难道一定要借助外在的工具吗?天地未开之前是“混沌一团”的,“混沌”两字均是三点水旁,表示天体中充满水气,充分反映了我们古人造字的智慧,暗示了“巨石崩裂”是不可能的。课文交待盘古去世时左眼化为太阳,右眼化为月亮,太阳月亮未诞生之时天体一片漆黑混沌。因此说“一丝微光透了进来”也是不成立的。鉴于此,笔者设计了两种版本的比较阅读,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,即使是想象,也应有合理的依据,合乎情理。这一教学设计也是对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极好训练,让学生明白:学习应不唯书、不唯师、不唯上,只唯真理。例三:古今表达之比较。教学《开天辟地》“化生万物”部分,我把古文引入,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:环节一:把散文式语言变成诗歌式语言,出示在PPT 上,师生互读化生万物的语句,如教师读“口中呼出的气”,学生读“变成了风和云”。在师生互读中训练学生有节奏、有高低、有快慢、有强弱的朗读技巧。环节二:出示仿写的句式,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。1.头发和胡子变成了__。2.牙齿和骨头变成了__。3.就连身上的小虫子,因为风的吹拂,也变成了__。环节三:出示古文“化生万物”片段,让学生朗读品味:小古文和现代文比较,你觉得小古文好在哪里?化生万物首生盘古,垂死化身。气成风云,声为雷霆。左眼为日,右眼为月。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。血液为江河。筋脉为地里。肌肉为田土。发髭为星辰。皮肤为草木。齿骨为金石。精髓为珠玉。汗流为雨泽。身之诸虫,因风所感,化为黎甿。启示:文言文,语约意丰,语词简洁,读来节奏分明,朗朗上口。这样优美的文言我们应有机地渗透,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文言、感受文言、喜爱文言。我设计这样现代文和古文的对比阅读,目的正在于此。策略三:好课像登山十年前,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《好课像登山》,这是我的“登山理论”。当时也是有感而发。听了好多课,感觉绝大部分课如平地散步,没有设计,没有起伏,没有波澜,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展,没有成长。我甚是焦虑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好的课堂?我认为,评价一堂课是好还是坏,不是看课堂上有没有新的花样,而是看学生在这堂课堂有没有得到发展。学生的发展、学生的成长是评价一堂课好与坏的硬标准!鉴于此,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像登山一样,引领学生步步登高,让学生经历曲径通幽、柳暗花明、拨云见日的过程。如果说登山是身体流汗,那么上课就是让学生大脑流汗,让学生经历山脚、山腰、山峰三重境界的洗礼。
例一:寻着问题,拾级而上。我在教学《天游峰的扫路人》一课时,设计了“问题教学法”,即寻着问题拾级而上,带领学生步步登山。环节一:学生在初读课文基础上,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,然后把问题板书到黑板上,并写上自己的名字。我美其名曰“知识产权”“问题产权”。环节二:面对一黑板的问题,让学生筛选出“金问题”“银问题”。学生经过热烈讨论,筛选出如下三个问题为“金问题”:1. 老人在山上每天扫上扫下,为什么说不累呢?2. 老人为什么70 多岁了还不退休呢?3.作者说:“30 年后,我再来看您!”老人能活到100 岁吗?环节三:聚焦这三个问题,逐一讨论,让学生明白热爱生活、热爱劳动、豁达乐观的人才永远年轻,永葆青春。启示:问题教学是带领学生拾级而上的好方法,但一般教师是自己设计问题,牵引着学生步步登高。这样的方法比较常用,但牵引的痕迹太重,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。这堂课的设计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,让学生筛选,让学生讨论,教师只在关键处“四两拨千斤”“画龙点睛”。这样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层层攀登,峰回路转,直达南天门的高峰,领略那语言和思维的无限风光。例二:环环相叠,直达顶峰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环节组成的,如果一个个环节是平面相连,那课堂教学就在一个水平面上,缺乏发展和提升。“登山式”课堂追求立体的教学设计,第一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铺垫,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提高和发展。这样环环相叠,逐步登高,直到顶峰。我教学《春联》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登山的教学结构:环节一:出示课文中五副对联,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得出对联的四大特点:字数相等、词类相当、平仄相对、意思相联。——这一环节是教春联的知识。环节二:讲述明代神童解缙续对春联“门对千根竹,家藏万卷书”的故事,让学生尝试做当代神童,和解缙比试,能否续补出更好的春联。学生兴趣盎然,跃跃欲试,思维活跃,妙语连珠。——这一环节是教对春联的能力,尝试对对,运用语言。环节三:补充扩展阅读《笠翁对韵》,让学生了解中国汉语博大精深,奥妙无穷。我们祖先为我们创作了这么优美的对韵美文,我们作为汉语言的后人,要好好学习,传承发扬。——这一环节是教文化,教传统,教积累,为后一步学生尝试对下联做好铺垫。环节四:补充教学有关名联,从春联走向对联,让学生视野更开阔,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。在学习几副名联的基础上,出示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 ”,让学生尝试对下联,并且要求学生对出各不相同的下联。——这一环节是教创造性思维,教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。环节五:运用本班学生的名字,尝试给每位同学的名字对出下联。——这一环节是联系生活,联系当下,联系自我,使学生学到的对对子的能力在当下得到运用,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风味。启示:《春联》一课设计的五个环节,从教知识到教能力,初步尝试;到教文化,教积累;到教对下联,对对子;再到结合姓名对名字,在生活中教语文能力。这真犹如攀登高山,从山脚出发,一路向前向上,披荆斩棘,柳暗花明,峰回路转,直至登上山顶,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无限风光。例三:围绕主题,逐步升华。我教学自组单元“思乡组诗”时,就采用围绕主题,逐步升华的教学设计,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。环节一:学习张籍《秋思》古诗,从“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”的细节描写中体会诗人思乡之情。环节二:学习柳宗元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》,从“若为化得身千亿,散上峰头望故乡”的奇特想象中品味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。环节三:学习闻一多先生的《七子之歌》,从“请叫儿的乳名,叫我一声澳门!母亲!我要回来,母亲!”这样直抒胸臆,炽热真挚的语言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。环节四:学习余光中先生的《乡愁》,从诗人独特的比喻——“乡愁是邮票、船票、坟墓、海峡”及新颖的意象中,品味诗人那含蓄深沉的思国之情。启示:思乡、思国是每一个人永恒的情怀,如何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文中去感悟、去品悟,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,通过诗文的朗诵、吟唱去理解去感悟去浸染。本课设计两首古诗,重在理解思乡之情;两首现代诗,重在理解思国之念。从思乡到思国,情感不断升华,主题紧密,设计巧妙,达到了很好的情感陶冶、灵魂净化的效果。
如果您有需求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为您提供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